欢迎来到智慧财产网(海南频道), 13311310638 返回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English |
首页 > 要闻 > 要闻发布
《瞭望》专访邓修明:“以审判工作现代化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来源: 编辑:zhihui 发布时间:2024-03-09 16:17:54 浏览次数:1983 次
  


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分管日常工作副院长邓修明

● 以习近平法治思想统领、塑造现代化的审判理念,让习近平法治思想有力指引、有机融入审判执行工作全过程、各方面

● 对于涉案企业既要依法判处,更要促其吸取教训、规范经营、减少和预防犯罪,真正实现保企业、保就业、保民生,规范企业经营,激励企业家精神,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 始终“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用心用情办好关系民心向背的“小案”,久久为功解决好群众关心的“难事”,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 2023年,全国法院通过委托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专业调解组织等成功调解纠纷近1200万件,同比增长32%,占同期诉至法院民事行政案件总量的40.3%,大量人民群众的烦心事、揪心事化解在成讼之前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指出,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调要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面对党和人民对司法公正的更高要求,以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对司法审判工作提出的更高标准,人民法院肩负重担。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院长邓修明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专访时表示,人民法院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聚焦“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坚持能动司法,狠抓提质增效,努力以审判工作现代化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瞭望》:在践行能动司法理念方面,人民法院有哪些具体举措?

邓修明: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要服务保障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首先必须以习近平法治思想统领、塑造现代化的审判理念,让习近平法治思想有力指引、有机融入审判执行工作全过程、各方面。

2023年,人民法院提出以“抓前端、治未病”、双赢多赢共赢、案结事了政通人和为主要内容的新时代能动司法理念,做深做实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坚决扛起以审判工作现代化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更重责任。

能动司法,是通过积极主动发挥审判职能,把“从政治上看”与“从法治上办”统一起来,更好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更好服务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保障人民根本利益。

在司法实践中,人民法院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主动服务和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以高质量司法审判助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努力做到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推进到哪里、司法服务就跟进到哪里。比如,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部署,出台27条司法举措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把依法平等保护原则融入司法政策、落到个案办理,助力提信心、稳预期、促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如我在诉”的意识办好每一起民生案、做实每一件暖心事,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比如,以“就是头拱地也要把人民的事办好”的决心推进“有信必复”工作,既重程序性回复,更重实质性化解,做到既解“法结”、更化“心结”。

坚持“抓前端、治未病”,主动融入和促进国家治理、社会治理,助力实现良法善治。比如,针对社会治理的重点难点问题,最高人民法院2023年发布57批610件典型案例,有效发挥司法裁判的规则引领和行为规范作用,实现办好一案、规范一片。

坚持双赢多赢共赢,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优势,在党的领导下广泛凝聚法治中国建设合力。比如,与司法部共同举办首届全国行政审判行政复议工作同堂培训,促进统一执法司法理念和标准,推动更多争议通过行政复议化解,既从源头上减少进入法院的行政案件,更利于案结事了政通人和。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人民法院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部署的各项任务,以法治方式保障党的全面领导在党和国家工作各领域落到实处,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比如,在维护安全稳定方面,精准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坚持治罪与治理并重,依法从严惩处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等犯罪,持续推进犯罪分类治理,做好预防遏制犯罪、化解社会矛盾、理顺社会情绪等工作,促进国家长治久安。

比如,在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方面,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做实严格保护,加大对恶意侵权的惩治力度,敢用、善用惩罚性赔偿,不仅让受害者权益得以挽回,更要让侵权者付出更重代价,以严格公正司法树立鲜明导向。

比如,在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方面,坚定文化自信,善于把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融入涉外案件办理之中,用“东方经验”解开中外当事人心结,通过裁判释法说理、典型案例传播、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等途径,阐释中国特色法治理念、主张和成功实践,彰显我国法治、文明大国形象。

邓修明:依法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不只是经济问题、法治问题,更是民生问题、政治问题,是人民法院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法治责任、审判责任。

我们真心实意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既引导民营企业诚信守法经营,又对违规违法行为依法规制、纠正,把推进涉案企业合规改革作为落实治罪与治理并重、促进企业合规经营健康发展的重要抓手,坚持“真严管”“真厚爱”,助推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之路走得更稳、走得更远。

涉案企业合规改革,是指对依法可以判处缓刑、免予刑事处罚的,在从宽处罚的同时,充分运用第三方监管机制,确保合规整改落到实处。对于涉案企业既要依法判处,更要促其吸取教训、规范经营、减少和预防犯罪,真正实现保企业、保就业、保民生,规范企业经营,激励企业家精神,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下一步,人民法院将持续推动涉案企业合规改革。一是携手检察机关做好刑事涉案企业合规。检察机关推进企业合规尚未完成的,法院可以视情接力推进。二是将合规改革拓展至民商事、行政、执行等审判领域。这些领域案件更多、合规改革空间更广阔,目前各级法院已办理相关合规案件1700余件,帮助一批企业走上合规经营、健康发展之路。三是推动个案合规向行业合规延伸。针对办案发现的行业性普遍性问题,积极携手监管部门推动相关行业依法规范经营、防范法律风险,实现“办理一起案件、扶助一批企业、规范一个行业”。

《瞭望》:人民法院如何在办好民生“小案”、解决群众“难事”方面发力?

邓修明:司法审判工作是一项“守心”的工作。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关键是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到实处,始终“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用心用情办好关系民心向背的“小案”,久久为功解决好群众关心的“难事”,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一是坚持“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的根本立场。在办理涉民生、系民心的“小案”“难事”时,人民法院必须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把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比如,对于“知假买假”问题,老百姓最希望的是食品安全、吃得放心,同时也反对借维权之名敲诈、扰乱正常经营秩序。2023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4件食品安全惩罚性赔偿典型案例,首先亮明严惩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行为的司法态度,同时明确只在“生活消费”范围内支持惩罚性赔偿请求,受到公众、商家广泛认可。

二是坚持“如我在诉”的为民情怀。民生案件虽“小”,却关系“大”政治。人民法院必须把为民造福当成最大的政绩,设身处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才能从根本上办好民生“小案”、解决群众“难事”。

比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老旧小区百姓期望加装电梯,但因左邻右舍需求、利益不同,导致纠纷频发。对此,最高人民法院与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典型案例,明确支持老旧小区既有住宅依法加装电梯,解决老年人、婴幼儿、残疾人家庭便利出行需求。

三是坚持“就是头拱地也要把人民的事办好”的解难决心。司法实践中,一些案件触及社会敏感问题,人民法院必须以事不避难的责任担当,在法律框架内寻求案件处理的最佳方案,实现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比如,一些地方彩礼攀比之风日盛,既造成给付彩礼一方家庭背上沉重经济负担,也给婚姻稳定埋下纠纷隐患,甚至引发恶性案件。对此,最高人民法院2023年制发涉彩礼纠纷司法解释和典型案例,既尊重传统习俗,又明确“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依法破解高额彩礼治理难题,促进社会移风易俗,引导全社会形成“让婚姻始于爱、让彩礼归于‘礼’”的共识。

四是坚持“感受公平正义的主体只能是人民群众”的评判标准。法律规定是原则的、抽象的,但实践中的“小案”则是具体而鲜活的,墨守形式上的“于法有据”,“依法”办理并不难,却未必能真正“办好”,要在审判实践中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公平正义。

在办案过程中,我们要求广大法官深刻理解社会现象、准确把握公众情感、精准辨析当事人诉求及理据,依法行使好自由裁量权,确保实现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的统一。同时,更加注重裁判说理、辨法析理,将司法的专业判断与人民群众朴素的公平正义观结合起来,做到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瞭望》:在推进诉源治理方面,人民法院取得了哪些进展,下一步的工作考虑是什么?

邓修明:推进诉源治理,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必然要求。近年来,人民法院面临的案多人少矛盾日益突出。2023年,法官人均办案达357件。为做实“抓前端、治未病”,人民法院紧紧依靠党委领导,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做实诉源治理这个“治本之策”,推动更多矛盾纠纷及时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一是推动形成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协力化解格局。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党委领导下,主动联动各方,凝聚治理合力,促进形成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化解的“党委领导、多元共治”良好局面。

比如,在党委、党委政法委领导下,人民法院推动做实万人起诉率指标在平安中国、法治政府考核中的“指挥棒”作用,科学、准确反映各地诉源治理成效和社会矛盾纠纷总量变化,助推各方落实责任、汇聚合力,实现社会矛盾纠纷的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

二是推动把诉调对接的“调”向前延伸。诉源治理工作的重点是早调解、早化解,让矛盾不激化、让纠纷少成讼。

压实指导调解法定职责。最高人民法院会同司法部召开全国调解工作会议,出台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基础性作用推进诉源治理的意见,促进形成以人民调解为基础,各类调解优势互补、有机衔接、协同联动的大调解工作格局。

推动调解工作向社会延伸。最高人民法院会同全国总工会、全国工商联等13家中央单位建立健全“总对总”多元解纷机制,对接的调解组织和调解员数量已达3.3万家、7.5万人,有效激活行业专业调解力量潜能,共促实现“行业纠纷行业解”。

推动调解工作向基层延伸。深化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工作,3000多个基层人民法院、9786个人民法庭与12.76万家基层单位实现对接联动,推动大量纠纷不出村镇、街道、网格就能得以化解。

2023年,全国法院通过委托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专业调解组织等成功调解纠纷近1200万件,同比增长32%,占同期诉至法院民事行政案件总量的40.3%,大量人民群众的烦心事、揪心事化解在成讼之前。

三是充分发挥司法建议促进治理作用。司法建议重在解决前端带有普遍性的社会治理问题,让矛盾纠纷止于未萌。人民法院深入研析同类案件多发高发背后的社会治理短板,针对性向有关部门和企业发出司法建议,促进解决不同领域、行业、系统在制度规定、监管落实等方面的症结,更有利于实现双赢多赢共赢。

2023年,各地法院跟进发出司法建议9429件,反馈率超过90%,携手相关部门有效从源头预防和减少纠纷发生。

下一步,人民法院将坚持“抓前端、治未病”,努力提升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水平和诉源治理效果。

持续扩大诉源治理“朋友圈”,强化“引进来”疏导止讼,狠抓“走出去”指导化讼,携手更多单位提升诉源治理效能,防止类案纠纷轻易成讼。建好用好“人民法院案例库”等平台,充分发挥案例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当事人明确诉讼预期,减少无谓的起诉、上诉、申诉、信访等。以“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示范活动为抓手,发扬基层首创精神,鼓励基层法院、人民法庭因地制宜探索诉源治理特色模式,通过能动司法努力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诚征英才|保护隐私权|免责条款|法律顾问|收款账号信息
©智慧财产网(海南频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 13311310638 备案号:京ICP备11029095号 Copyright © 2019 www.ezhicai.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
顶部
在线客服
热线电话
扫一扫微信咨询